信本咨询集团首页     |
hi,欢迎来到信本咨询集团
   |     微信关注
业务热线:15818709080
全部业务分类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信本资讯 > 信本学堂 > 保险牌照

王和:"保险+科技+服务+管理+投资"将成保险业发展新模式

新闻来源:信本www.xbzxjt.com 阅读:11806 发布时间:2017-12-13

保险


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,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的“第十二届亚洲金融年会”,在北京召开。在以"回归与再出发--保险业价值成长之路"为主题的保险主论坛上,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事长王和发表了题为《“保险姓保”的思考、实践与展望》的主题演讲。


王和认为,近年来,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,更多地强调了保险的市场性,而忽视了保险的社会性,这恰恰是保险业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。因此,解决“保险姓保”的关键是回归、强调并突出保险的“社会性”。


面向未来,保险业需要从“等量管理”走向“减量管理”,实现行业发展逻辑重构的关键是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。保险业要把握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两大源动力,一方面是在社会共治理念的指导下,发挥保险的引领作用,另一方面是加大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力度,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,最终形成“保险+科技+服务+管理+投资”的行业发展新动能和新模式。


以下为文字实录:


今年,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来,“保险姓保”已逐渐成为了保险行业的集体共识和自觉行动,但要持续推动“保险姓保”,仍需要行业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。


尽管“保险”是一种“舶来品”,但“保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。因此,解决保险姓“保”的关键,需要基于传统文化层面的回望与思考,解决好:“什么是保险”、“为什么做保险”、“为谁做保险”和“怎么做保险”等一系列基础问题。
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保”,有“养”、“恃”、“守”和“安”的含义。因此,“保”更多地被解读为保护、守护和维护,是避免损失,或“救人于水火”,“保”还可以被解读为保证、担保和负责,是保障和依靠,也表现为“为人养老送终”,最终实现保险意义下的“有恃”而“无恐”。


从自然法则的角度看,保险是基于共生理论,是“相依为命”。从人性视角看,保险是一种互助友爱精神的体现,是“一人为大家,大家为一人”。从现代社会管理的视角看,保险是一种社会合作、和合与共济。从中国传统文化讲,保险是成人达己,渡人渡己。


近年来,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过程中,更多地强调了保险的市场性,而忽视了保险的社会性,这恰恰是保险业许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。


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典型的“群众事业”,保险的“社会性”是与生俱来。因此,解决“保险姓保”的关键是回归、强调并突出保险的“社会性”。


从某种意义上讲,保险属于“准公共产品”,保险公司,特别是寿险公司具有显著的“公众公司”特征。“社会性”决定了:保险不能简单地“在商言商”,应当成为被保险人的代理人和代言人,应当有更多的责任与情怀。


保险业要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,特别是深刻理解“人民中心论”,重新认识保险的“社会性”问题,这是“保险姓保”最重要的思想和行动基础。


解决“保险姓保”,关键要进一步强化对补偿性、安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。


一是补偿性。射悻合同是保险补偿性的集中体现,也是保险存在的逻辑基础,保险是基于“偶然”和“不等价”,即“概率”和“赔率”。补偿原则是保险的基本原则,补偿原则强调恢复原状,而目的是满足并稳定预期。


从表面看,补偿性的基本诉求是提高保险对社会总损失的补偿率,或者是个体损失的替代率。但从根本看,保险补偿性的最终诉求是解决“可持续发展”问题,即在时间和空间维度进行平衡,实现可持续发展,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诉求,也是保险的使命。


二是安全性。风险(不确定性)具有两面性特征,即挑战与机遇同在。


保险是社会化风险管理的制度安排,面对、接受和处理风险是保险的天职所在。因此,保险是不能,也没有理由简单地“回避”风险。只有保险的风险承接,才有社会的更加安宁和谐,才有人们的安居乐业。


“安全信誉”是保险立业之本,投保人正是因为担心风险才买保险。保险,特别是人寿保险是让人“托付终身”的行业,是不能“重来”的,因此,确保安全是保险的天理所在。


保险的经营逻辑不是简单的风险承接与转移,而是专业的风险处理与化解。科学和专业地“处理”风险,是保险有别于其他金融产品的重要特征,也是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,否则,就可能异化为风险的制造者。


三是长期性。长期性是保险的显著特征,因为,短期,容易波动的,长期,就能够实现稳定,所以,无论是财产保险的损失回归周期,还是寿险的生命表基础,均是基于一种相对长的周期以及规律,这需要对时间的积累和敬畏。


长期性的本质是建立跨期安排,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看,是居安思危,以丰补歉。因此,长期性应当成为行业文化的基础,尤其是寿险领域,要力戒短期行为。相应的保险投资,也应更多地关注长期投资,并培养一种稳健与定力。


近年来,我国保险业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,也在不断践行“保险姓保”,切实服务实体经济。作为大型国有金融企业,中国人保财险本着“人民保险,服务人民”和“做人民满意的保险公司”的宗旨,一直高度关注“三农”和“扶贫攻坚”工作,2016年,中国人保财险经营的农业保险为1.06亿户次农民提供1.16万亿保险保障,农房保险为1.03亿户次农房提供了1.65万亿保险保障。


2017年,中国人保财险为105个贫困县提供了200亿支农融资,还为270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提供了“政府扶贫救助保险”,保障金额高达1714亿,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切实保障。


2017年,中国人保财险的社保业务保费规模在保险市场居第一位,业务覆盖263个地市,为4.95亿人提供了大病保险等社保业务的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,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,为661万人提供保险服务。


中国人保财险在服务实体经济,特别是服务“中国制造2025”,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开展了首台(套)重大技术装备保险,为制造强国建设保驾护航。目前,已为近400家企业的2800台(套)国产重大技术装备,提供风险保障约900亿元,其中包括了我国出口到澳大利亚、法国、瑞典、马其顿、南非、塞尔维亚、俄罗斯、新加坡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设备,有力支持了中国制造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

在此基础上,中国人保财险还开展了新材料保险、专利保险、工业机器人产品保险、新软件首版次保险等,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险服务。


在服务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,探索了“宁波模式”,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险服务。


面向未来,要更好地解决“保险姓保”问题,需要从理论层面进一步夯实基础。特别是要回答保险的本质与功能的关系问题,保险的本质具有唯一性,是保险存在的基础与载体。保险的功能具有多样性,是保险本质的延伸和衍生。


把握好“保险姓保”的关键是处理好二者的关系,即二者之间是本末关系,是主次关系,因此,不能本末倒置,不能喧宾夺主。保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坚守自我,并做到“与众不同”。


面向未来,保险业需要从“等量管理”走向“减量管理”,实现行业发展逻辑重构的关键是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价值创造。保险业要把握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两大源动力,一方面是在社会共治理念的指导下,发挥保险的引领作用,另一方面是加大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力度,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创新,最终形成“保险+科技+服务+管理+投资”的行业发展新动能和新模式。


“不忘初心”是解决“保险姓保”的重要方法。保险的“初心”是“安天下之心”,通过安全感、获得感、满足感和幸福感,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


因此,保险业“做大”,不应仅仅关注保费,而应当更多地关注保额和保障,关注发挥的作用,关注客户体验。同时,保险业“做精”,需要更加精准的定价,但这种“精准”,不能走的太远,否则,就可能与保险互助的“社会性”渐行渐远。


不忘初心,不是目的,目的是“方得始终”。保险的“始终”是“三个真正”,即真正满足客户需要,真正服务社会,真正创造价值。


“渡人渡己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智慧。保险,也是一个“渡人渡己”的事业,因此,保险,不能只想着自己,要更多地着眼客户,把客户“渡”过去了,保险也一定在“彼岸”,同时,保险业的“彼岸”不应只是为了成就企业自己,更应当成就社会。

免费业务咨询

欢迎来到信本咨询集团
如果您无法识别验证码,请点图片更换

公司优势